西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汇之处,这里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

题型:材料题

问题:

西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汇之处,这里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所示遗物出土于两河流域,它是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写出这部法典的名称及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展现了公元前4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的盛况。亚历山大帝国定都于西亚哪一著名古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请再举一个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是位于西亚的著名古城耶路撒冷,它被哪三种宗教奉为“圣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世界三大宗教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题型:材料题

系统集成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改进管理模式,使业务流程合理化实施了______,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A.BPR

B.CCB

C.ARIS

D.BPM

题型:材料题

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得商品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甚至有些东西难以让人辨认,如:下面所列举出的东西,属于商品的是

①《泰囧》电影票                        ②农民自产自售的粮食

③居民家用的自来水                      ④灾区民众购买来的食品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小题1: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4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6分)

“机智”:

“狡黠”:

评价: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题型:材料题

刘某,女,62岁。平素多湿多痰,恼怒之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治疗方法宜()

A.活血顺气

B.补养气血

C.行气豁痰

D.顺气开郁

E.豁痰清热降火

题型:材料题

卖方承担责任最大的是( )。

A.DDP
B.DDU
C.CIF
D.CIP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