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芦描

题型:名词解释

问题:

折芦描

考点:中国画论中国画论题库
题型:名词解释

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月支付临时聘用村民张三的劳务费300元,通过()账户核算。

A.应付工资

B.应付款

C.内部往来

D.应收款

题型:名词解释

已知集合M={x|x2<4},N={x|x2-2x-3<0},则集合M∩N=

[ ]

A.{x|x<-2}

B.{x|x>3}

C.{x|-1<x<2}

D.{x|2<x<3}

查看答案
题型:名词解释

以下哪项技术是胰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A.CT

B.B-US

C.X-ray

D.核医学

E.MRI

题型:名词解释

在感觉体验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同等重要。

A.间脑

B.海马

C.杏仁核

D.新纹状体

题型: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名初中教师有关八年级下册《好嘴杨巴》一文的两次问题设计及课堂反应。阅读比较,并试分析两次课堂反响不同的原因。
第一次:
(1)说杨巴口才“奇”具体是指哪件事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2)杨巴说了一句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理解杨巴的“敢说”)
(3)杨巴又是在什么时候说话的(理解杨巴的“快说”)
(4)设计两句话:句①“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或者句②“中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让学生与原句比较,说说改成句①或句②,好不好,说明理由。(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5)原句“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好”在何处(理解杨巴的“巧说”)
(6)由此可见,杨巴是个怎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前四个问题,学生举手积极,反应热烈,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到第五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就一下子沉闷了,只有一位同学举手。
第二次:
(1)说杨巴口才“奇”具体是指哪件事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2)杨巴说了一句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理解杨巴的“敢说”)
(3)杨巴又是在什么时候说话的(理解杨巴的“快说”)
(4)设计两句话:句①“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或者句②“中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让学生与原句比较,说说改成句①或句②,好不好,说明理由。(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5)你认为原句中哪几个词要重读,说说你的理由。
(6)由此可见,杨巴是个怎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自始至终课堂学生反应积极,尤其第五个问题一抛出后课堂气氛很活跃,举手的学生很多,大家纷纷各抒己见:
生1:“压碎的芝麻粒”要重读,因为这是向中堂大人解释误会。
生2:“息怒”要重读,因为这是希望中堂大人平息怒火,冷静下来,听自己解释。
生3:“不知道”、“不爱吃”要重读,因为“不知道”,所以值得原谅;而“不爱吃”就替中堂大人解释了砸茶汤的原因,这是给中堂大人一个台阶下,体现了他的机智。
生4:“痛改前非”要重读,因为这表现杨巴将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无形中给足了中堂大人面子。
学生没有想到说到的,教师再点拨:“大人”、“小人”两个词语反复出现多次有何用意
生5:“大人”这个词体现出杨巴对李中堂的恭维,而“小人”这个词就是在贬低自己。
生6:这两个词还含有“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意思,这暗含了杨巴希望中堂大人能饶过自己的意思。
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教师不用再多分析杨巴的话“巧”在哪里,而学生对第六个问题中杨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