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隧道施工前,应查明冻土的() A.年代 B.成因 C.冻土类别 D.含水率及分布

题型:多项选择题

问题:

冻土隧道施工前,应查明冻土的()

A.年代

B.成因

C.冻土类别

D.含水率及分布规律

E.结构特征

考点: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考试安全生产通用篇安全生产通用篇题库
题型:多项选择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得双石于潭上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题型:多项选择题

已知液化石油气的热值为3.5×107J/kg,假设烧水时,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出的热量只有60%被水吸收(共1.68×106J),则需要完全燃烧液化石油气多少克?

题型:多项选择题

治疗应选用

A.理中汤
B.吴茱萸汤
C.香砂六君子汤
D.丁香透膈散
E.右归丸

题型:多项选择题

核辐射防护只是为了保护从事有参加核福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安全。这种说法正确吗?

题型:多项选择题

计算机工作时突然电源中断,则计算机____________将全部丢失,再次通电后也不能恢复。

A.软盘中的信息

B.RAM中的信息

C.硬盘中的信息

D.ROM中的信息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