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对下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树”具有繁茂的枝叶,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B.“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可以给读者带来清秋的气息

C.“落木”,显得很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D.“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给人枝繁叶茂的感觉,备受诗人们青睐

考点:在职联考GCT(语文)工程硕士(GCT)语文
题型:单项选择题

当桑树等植物的茎被折断时,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白色的汁液,流出该汁液的结构是(  )

A.导管

B.筛管

C.形成层

D.髓

题型:单项选择题

(2008年)依据现行的司法解释,我国法院受理对在我国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主体起诉的民事案件,须按法院内部报告制度,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为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我国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主体若为民事案件中的第三人,该报告制度不适用

B.若在我国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主体在我国从事商业活动,则对其作为被告的民事案件的受理无需适用上述报告制度

C.对外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作为原告的民事案件,其受理不适用上述报告制度

D.若被告是临时来华的联合国官员,则对其作为被告的有关的民事案件的受理不适用上述报告制度

题型:单项选择题

沙特阿拉伯东西两侧临海,气候却非常干燥,其原因是(   )

A.国十面积广大,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太大

B.海水是咸的,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带来的降水也是咸的,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C.地形以高原为主,北回归线穿过领土中部,且西部靠近有“高原大陆”之称的非洲

D.境内河流湖泊太少,不利于降水的储存,且地势西高东低

题型:单项选择题

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

A、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

B、国家秘密事项一栏表

C、上级文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D、保密法及有关规定

题型:单项选择题

四川省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

A、科技信息化

B、农业现代化

C、新型城镇化

D、科技产业化

E、新型工业化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