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该求助者是独生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问题: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该求助者是独生子,很聪明,但从小贪玩。中考时升重点高中差几分,家长做主花钱让他到外地一所管理很严的寄宿学校上学,上了一年多,感觉实在受不了,要求家长想办法把他转回到本市。家长开始不同意,后经不住他死缠硬磨,就给他办了转学。入校报到时,教导主任对他说,我们这个学校和你那所学校差不多,要求也很严格。你的头发就不符合要求,先去理发,然后上一个月试试看吧。该求助者认为国内的学没法上了,打算出国。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该求助者的父亲是单位领导,工作忙,和求助者沟通少。但家里的大事他做主,父亲同意其出国,其母亲为外贸公司会计,不同意其出国。父母感情好。

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的特点主要是()。

A.以偏概全

B.糟糕至极

C.意志薄弱

D.崇洋媚外

考点:心理咨询师考试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选择与案例问答真题2011年11月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男孩3岁,发热伴咳嗽3天,纳差,痰多。体检:体温39.6℃,神萎唇干,两睑结膜充血有分泌物,口腔黏膜充血明显,且粗糙,头颈部及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心率每分钟140次,两肺呼吸音粗,曾用过退热药。

下一步该怎么办()

A.口服阿司匹林

B.住院隔离并治疗

C.体温高,纳差以静脉补液

D.抗生素应用四环素

E.静脉应用四环素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其治法为

A.和中消导

B.活血顺气

C.开窍醒神

D.行气豁痰

E.顺气开郁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田野的树

  ①我喜欢树。人在路上走,看到田野里一株一株独立的树,心总是难免为它所触动。秋天里,庄稼都已经收割回家,田野里更加空阔辽远,一株树孤零零站在那里,有如一个孤独的人。特别是一株小树,恰像一个孤独的少年,尤其使人牵念。陶渊明诗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株独立的树是自足的,它不依赖于别的什么东西而存在,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②昨天,我在路上走,看到了几株孤独的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③有一种树长在远处,我叫不上它的名字。当然,我叫不上它的名字只能怪我,不能怪树。我就见过这种树中的一株,这株树长得很有意思。它的树冠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像是凝固了的绿色爆炸,或者像攀固了的焰火。它的周围没有别的树,也没有什么庄稼,它就孤独地自己站着,持久地演示着绿色辐射的特技。

  ④白杨一般总是作为行道树,给栽在大路的两边。站成一排的白杨很是威风,也很有看头。不过还不如单独长着的白杨更有意味。茅盾曾说,白杨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又说它的枝丫决不旁逸斜出。我想,他的白杨,是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看到的,所谓的新疆杨,与我们这儿的杨树不同。我们这儿的白杨,也是有一根主干,努力地向上伸展,下面的枝丫如何,它好像就顾不上了。杨树的干是很直的,不过那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远远看去,它像是书法名家笔下的线条,极有意味,又富于变化。它的树枝细而且短,向左向右参差地伸展,树叶也稀稀落落,漫不经心。这不要紧,只要有了那条贯通上下的主干,这株树就显得极有章法。直说了吧,单独长在田野里的一株杨树,那是很美的。

  ⑤不过,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还是那株梧桐。

  ⑥我在冠县东北部的兰沃乡看到一株梧桐。兰沃是水果之乡,多是梨树,路边都植白杨,那株梧桐显得突兀。我老远就看见了它,并惊异于它的沉着和大气。这株梧桐异常高大,异常雄伟。已经是晚秋天气,它还披挂齐整,似乎尚未感到秋的来临。它的树干很粗,很直,也很高,树冠也很宽博,枝杈一层层地堆叠着,充分使用着每一寸空间。那绿色是秋之绿,是不可摧折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历尽沧桑的波澜不惊。它自然达观,心平气和,不骄不矜,不怨不怒,如一个历尽忧患、火气消尽的老人,又像一个无忧无惧、心胸博大的树之王。

  ⑦看到田野上孤独的树,一般是在晴好的白天。到了傍晚,或者遇到雨雪的天气,人们都要回到屋顶之下,剩下那树在地里孤单单地站着。我没有观赏过风雨之中那孤独的树是一种什么样姿态。不过,那美丽的白杨和沉着的梧桐,应该是不怎么惧怕风和雨的。即使再严重的境遇,我想,那树也会坦然承受,至少不会失态。

  ⑧与成片的树和成排的树相比,孤独的树更能体现个性,因此更易让人辨识。我喜欢独自生长的树。我觉得,孤独的树一般都显得落落寡合,也很是谦虚,这我很喜欢。我真希望自己能有陶渊明的悠闲,提一壶酒,走到田野里的一棵树下,将酒壶挂在枯枝上,或席地而坐,或干脆就躺在树下,那种时光真是叫人神往。

1.文中写了哪三株孤独的树?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三株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⑤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陶渊明、茅盾作品中的句子,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两句任选其一)

A.它的树冠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像是凝固了的绿色爆炸,或者像凝固了的焰火。

B.它自然达观,心平气和,不骄不矜,不怨不怒,如一个历尽忧患、火气消尽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看,作者喜欢独自生长的树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4.8.4要求,钢绞线锚杆注浆管端部至孔底的距离不宜大于()mm。

A.100

B.150

C.200

D.250

题型: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在备用调谐方式下,ILS的频率可通过什么进行调谐().

A.RMP 1或RMP 2

B.RMP 1

C.RMP 2

D.同侧的RMP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