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50岁,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7天,尿量400ml/d。查体:皮肤干燥,眼球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女性,50岁,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7天,尿量400ml/d。查体: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腹胀,白细胞12×10/L,血清钾3.2mmol/L,血清钠136mmol/L,血清氯100mmol/L。

除给予肠梗阻治疗外,还应给予何种治疗______

A.纠正低钾血症
B.纠正高钾血症
C.纠正低钠血症
D.纠正高钠血症
E.纠正高氯血症

考点:卫生资格考试(中初级)普外科基础知识普外科主治医师
题型:单项选择题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表现描述有误的是()

A.耳深部痛

B.鼓膜穿孔后,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C.鼓膜穿孔后,耳痛减轻

D.耳内分泌物初为纯脓性,后变为血水样

E.穿孔后耳聋减轻

题型:单项选择题

放射免疫分析可能被酶免疫技术取代的原因不包括()。

A.核素有半衰期

B.核素的放射性对人体有危害性,必须加以防护

C.试剂盒的保存期较短

D.放射免疫分析不如酶免疫技术灵敏

E.核素实验室的建设须经防疫部门监督,操作人员须经过特殊训练

题型:单项选择题

黄色瘤合并血脂异常的比例为()

A.20%

B.40%

C.10%

D.30%

E.50%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数据库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数据库是一个DBF文件

B.数据库是一个关系

C.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集合

D.数据库是一组文件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足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