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两幅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如图,两幅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高中历史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满足下 * * 个条件:

①对任意的x∈R都有f(x)=f(x+4);

②对于任意的0≤x1<x2≤2,都有f(x1)<f(x2),

③y=f(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f(4.5)<f(6.5)<f(7)

B.f(4.5)<f(7)<f(6.5)

C.f(7)<f(4.5)<f(6.5)

D.f(7)<f(6.5)<f(4.5)

题型:单项选择题

方程x2-10x+9=0( )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不能判断根的情况

题型:单项选择题

利用标有“6V,3W”的灯泡、“6V,6W”的灯泡与理想电压表和理想电流表连接成如图(a)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电源电动势E=9V,图(b)是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的曲线,当其中一个灯泡正常发光时(  )

A.电流表的示数为1A

B.电压表的示数约为6V

C.电路输出功率为4.5W

D.电源内阻为2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片段,回答问题。(9分)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限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⑪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时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⑫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小题1: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上文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终于”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2分)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题型:单项选择题

商业银行应通过以下措施,确保所有信息系统的安全:()

A.明确定义终端用户和信息科技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安全中的角色和职责。针对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采取有效的身份验证方法。

B.加强职责划分,对关键或敏感岗位进行双重控制。在关键的接合点进行输入验证或输出核对。

C.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

D.确保系统按预先定义的方式处理例外情况,当系统被迫终止时向用户提供必要信息。

E.以书面或电子格式保存审计痕迹。要求用户管理员监控和审查未成功的登录和用户账户的修改。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