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蒋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对下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具有繁茂的枝叶,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B.“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可以给读者带来清秋的气息。

C.“落木”,显得很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D.“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给人枝繁叶茂的感觉,备受诗人们青睐。

考点:在职联考GCT(语文)工程硕士(GCT)语文79
题型:单项选择题

集装箱箱体外表动植物检疫,主要检查有无非洲大蜗牛和土壤等,并对来自动植物传染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箱体外表实施防疫消毒。 ( )

题型:单项选择题

”、“”、“”分别代表a、b、c三种物质的分子,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及数目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B.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减少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算量数之比是1:2:2

题型:单项选择题

小儿下呼吸道的解剖特点是()

A.气管腔较宽

B.黏膜血管少

C.纤毛运动好

D.左侧支气管较直

E.肺弹力纤维发育差

题型:单项选择题

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什么?

题型:单项选择题

每年红线复测时的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

A、30mm

B、±30mm

C、-60~+100mm

D、±60mm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