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B) 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

题型:填空题

问题:

(A) 条件(1)充分,但条件(2)不充分.

(B) 条件(2)充分,但条件(1)不充分.

(C) 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充分.

(D) 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E) 条件(1)和条件(2)单独都不充分,条件(1)和条件(2)联合起来也不充分.

已知图中△ABC的面积为30,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

(1)△ABC中BC=6,CF=3.

(2)△ABC是平行四边形CDEF面积的倍.

考点:在职联考综合能力(含数学、逻辑、写作)MBA联考综合能力
题型:填空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戊戌 * * 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 * * ,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 * * 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 * * 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 * * 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 * * 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 * * 发生,是促发 * * 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 * * 的进程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

书法艺术产生于()。

A.日本

B.朝鲜

C.中国

D.古罗马

题型:填空题

道德是一种内心的意识或观念.()

题型:填空题

团支部应怎样执行工作制度?

题型:填空题

在以太网中发送拥塞消息的主要原因是()。

A、警告其他节点有冲突被检测到

B、破坏到达的MAC帧的前同步码

C、使本地局域网中的节点重新同步

D、拥塞消息与MAC前同步码是一样的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