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A.王国维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考点: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成人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2009年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丈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对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孩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同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52岁,因“反复腰痛伴肉眼血尿20年”来诊。患者20年来反复腰痛伴肉眼血尿,腹部X线片及B超提示双肾结石,经过多次碎石治疗。近1年口干,多饮,尿量增多,食欲可,排粪正常。无骨痛、骨折,无发热、乏力、盗汗。查体:肾区叩痛(+)。

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的指标有()。

A.血钙、血磷和血钾

B.血皮质醇和ACTH

C.BMD

D.肾功能

E.血压和心功能

F.血糖水平

题型:单项选择题

非密度制约因子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两家规模相当、产品类似、设在同一地区的小型日化生产企业,属于竞争对手。两家公司都依靠银行借款缓解成长期现金短缺问题,但都因规模小,所以只能以较高利率取得银行借款。2011年,甲公司和乙公司完成了企业合并,共同组成了一家全新的公司,即丙公司。丙公司凭借企业合并后的规模,经与银行谈判成功签订了较低利率的长期借款合同。同样,丙公司因规模扩大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降低了采购成本。下列各项中,属于甲公司和乙公司企业合并体现出的协同效应有( )。

A.经营协同效应

B.营销与销售协同效应

C.财务协同效应

D.管理协同效应

题型:单项选择题

内脏穿孔()

A.上腹部钻顶样痛

B.上腹部刀割样痛伴腹肌紧张

C.右上腹绞痛

D.上腹部烧灼痛伴反酸

E.中上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