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你校设立新材料研究室的请示 东海市职业学校: 你校东职发[1998]9号《东海

题型:多项选择题

问题:

同意你校设立新材料研究室的请示


东海市职业学校:
你校东职发[1998]9号《东海市职业学校关于设立新材料研究中心的请示》以及东职发[1998]15号文收悉,经研究讨论,兹批复如下:
(一)不同意在你校设立新材料研究中心,其理由恕不详述。
(二)目前可在你校先行设立新材料研究室。
(三)拟原则同意在你校修建新材料检测实验楼,有关具体事宜待专门批复。专此函复。
东海市教育局
一九九八年五月三十日

文稿正文中的不规范之处有( )。

A.一文数事

B.不同意对方意见没有讲理由

C.没有讲回复意见的形成过程

D.没有回答对方的全部问题

考点: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题型:多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

⑴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

⑵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感受到每一株果树都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手里能感觉到沉沉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汁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白里透红,饱满莹润,像极果树的心。

⑶待我们把果园中的果实采摘完毕,果农们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到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里帮忙,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就在不久前还果实累累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树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

⑷“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轻轻叹息。

⑸“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⑹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没有剪枝的果树,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所有的果都会长得不好,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⑺我们在忙碌的剪枝除草中终于迎来了春天。

⑻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冬。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向上的心情,只有在枝干的最深处才能探知。

⑼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春风中转成褐色。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枝上的芽,我们竟能触摸得如此真切!

⑽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⑾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有些树当年还结过很好的果子。他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⑿“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纳闷。

⒀我为这个问题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凝神蓄势等待来春的发芽;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

⒁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会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也没被冬寒击败,我走进了更为绚烂的春天。

(据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写出第⑼段中“喧哗”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2分)

小题2:第⑻段中,作者在果树前感受到一种“发芽的心情”。请分点陈述原因。(3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⑵段中对采摘下来的水蜜桃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何用意?(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5分)

题型:多项选择题
设B是自然数,A是一个数字,如
B
444
=0.
3
A
7
,那么B=______.
题型:多项选择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的属性是()。

A.服务

B.经营

C.进步

D.代管

题型:多项选择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由省、市、县(市、区)级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组成的监测网络,通过实行三种方式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以下不包括()。

A、网上直报

B、核实报告

C、热线电话报告

D、书面报告

题型:多项选择题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