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______”,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
一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体三集》卷三《译经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
(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

读这段文字,你觉得作者对翻译失真和走样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A.批判

B.讽刺

C.理解

D.戏谑

考点:在职联考GCT(语文)工程硕士(GCT)语文25
题型:单项选择题

He had the right to take ________ of the house and farm after his father died.

A.option

B.regulation

C.possession

D.effect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课税对象的价格或金额为课税标准的税收是( )。

A.从价税

B.从量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些情况( )

A.个别指引

B.确定指引

C.有选择指引

D.非规范性指引

题型:单项选择题

患儿,男,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1天,抽搐4小时入院。体查:T 36.8℃,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迟钝,心、肺、腹无异常,双侧巴氏征阳性。脑脊液外观清,蛋白(+),白细胞10×106/L。入院后给予安定、甘露醇治疗,次日患儿出现双眼睑轻度浮肿,追问病史,起病后尿少,尿液呈淡红,遂测血压150/105mmHg。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
(1)该患儿可能的临床诊断。
(2)确诊应做的辅助检查。
(3)主要的护理措施。

题型:单项选择题

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丞相权力日渐削弱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