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25-36题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外企员工。案例介绍:求

题型:不定项选择

问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25-36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外企员工。

案例介绍:求助者高大英俊,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求助者与女友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时确立恋爱关系,两人相恋5年,感情融洽,已谈及婚嫁,三个月前,求助者正准备为结婚购置婚房的时候,女友却突然提出分手,理由是两个人不合适。求助者竭力挽回这段爱情,但女友坚持分手,这让求助者受到很大打击,两个多月来,求助者想起结婚的事就郁郁寡欢,心情烦躁,最近食欲下降,经常失眠,工作时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有时还喝闷酒,时常向家人发脾气,说家人不能体会他的心情,不够体谅自己。家人担心他一直这样消沉下去,劝说他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比较溺爱,好强。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最可能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躯体性疾病

D.精神病性问题

考点:心理咨询师考试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技能真题2015年5月
题型:不定项选择

细胞外液()

A.Posm

B.mOsm/kg

C.mOsm/L

D.COP

E.ECF

题型:不定项选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共7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

③汉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这和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有些话说多了便会应验。人们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来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他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例如,过年要吃鱼,意味“年年有鱼(余)”,再如,渔民忌言“箸”,认为“箸”与“住”谐音,有停住船行之嫌,对行船来说是不吉利的,因此将“箸”改称为“筷子”,取“筷”与“快”的谐音,表示“快行”或“一帆风顺”之意。可见,通过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厚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换成另一种语音形式来表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④另外汉民族历来崇尚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用一种含蓄的、和缓的、委婉的、以为对方接受的形式说出来,减轻言语对人的刺激和压力或可能引起的难堪,这也是文化模式对语言交往的影响。含蓄委婉的文化心态常常用谐音表义来体现。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就非常形象生动。

⑤汉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谐音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汇源鲜橙的广告语——真“橙”爱你每一天,还是网络世界中的“886”都是谐音文化发展的鲜活印证。

小题1:阅读文章,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谐音现象”。(共2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分别说说材料中的谐音现象是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共5分)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祈求夫妻生活美满、多子多福的心里在汉人的婚俗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人们往往会在结婚仪式中安排一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的礼仪等。婚礼当天新人床上会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和花生。如若当天有谁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就会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等一些吉祥语。

题型:不定项选择

2011年盈利最强的公司(前10名)中,利润比2010年增长最多与最快的公司分别是()。

A.埃克森美孚、苹果公司

B.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必和必拓

C.埃克森美孚、必和必拓

D.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苹果公司

题型:不定项选择

函数,在x→1时,f(x)的极限是()。

A.2

B.3

C.0

D.不存在

题型:不定项选择

肯尼亚是东非的旅游中心,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尤其是丰富的野生动物崐资源为它的旅游业提供了______的自然条件。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一无二

B.得天独厚

C.不同凡响

D.不可多得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