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机组基础的顶面标高,无隔振安装时应高出泵房地面不小于();有隔振安装时可高出泵房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水泵机组基础的顶面标高,无隔振安装时应高出泵房地面不小于();有隔振安装时可高出泵房地面不小于0.05m。

A.0.10m

B.0.15m

C.0.20m

D.0.25m

考点: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考前冲刺(四)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小题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题型:单项选择题

全程血尿提示病变部位多在()。

A.膀胱

B.输尿管

C.肾脏

D.后 * *

E.膀胱以上尿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列行为不属于评价单位不负责任或弄虚作假的有( )。

A.环境保护措施选择不当或者故意选用处理能力差的设施

B.故意隐瞒与规划的不一致和受影响的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C.模式计算中参数选择不当、计算结果错误

D.评价结论和评价结果不相符或评价结论中故意模糊、掩盖环境问题

题型:单项选择题

遥控爆炸系统主要由()大部分组成。

A、2

B、3

C、4

D、5

题型:单项选择题

()是群体工作中最基本的活动过程。

A、流程

B、计划

C、指挥

D、控制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