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哪种社会中,家庭发生的作用最大( )A.融合模式B.棱柱模式C.衍射模式D.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在下列哪种社会中,家庭发生的作用最大( )

A.融合模式
B.棱柱模式
C.衍射模式
D.过渡模式

考点:自学考试西方行政学说史(独立本科段)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
题型: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性,14岁,颈淋巴结肿大2周,活检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可见里-斯细胞,可诊断为()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C.霍奇金病

D.非霍奇金淋巴瘤

E.淋巴结结核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甘油三酯酶法测定常用的比色波长是()

A.540nm

B.500nm

C.405nm

D.450nm

E.630nm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12分)
亦慈亦让沈从文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小题1: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小题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小题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小题4: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4分)
创作题材
 
创作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男性,38岁。左下腹被拖拉机压伤后3天入院。入院时有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经积极抗休克治疗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有黄色脓液和粪便,降结肠下段有一直径0.5cm大小的穿孔,有粪便溢出。正确的手术方式是()。

A.降结肠穿孔修补

B.左半结肠切除

C.降结肠穿孔处切除,端端吻合

D.降结肠外置

E.穿孔处修补,横结肠造口

题型:单项选择题

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起病条件、诱导方式、症状内容主要与什么密切相关?()

A.文化传播

B.文化迁移

C.文化革新

D.亚文化特征

E.文化教育程度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