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欧洲在17世纪就诞生了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我们知道,欧洲在17世纪就诞生了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然而,西方科学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的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上。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为自然立法的精神——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和理论化——已孕育了近代科学理性的“质”。经过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催化,这种从宗教神权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的近代科学精神便实现了现代转化。可以说,推动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相比之下,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颇值得深思。从第一至第十五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其中还有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是,步入16世纪之后,我们却落伍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曾提出疑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文明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中西不同的科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比较,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

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一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对此,他言辞激越,真有切肤之痛;“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两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可惜,一个哲人振聋发聩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被淹没了。

后来,中国台湾学者余英时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成分少而‘科技’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不久前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借50年代“科技”一词的创用,说明我们对“科学”的误读,并指出这种误读对我们在这以后缺少科学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对科技的急功近利,必然会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学精神”。我们生活在充斥着高科技产品的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现代人”,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所装的很可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有具备现代思想意识的人,才有资格做现代人!

第三段中提到“我们对‘科学’的误读”,下列不属于“误读”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对西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更看重的是“科技”成分

B.以“科技”取代“科学”,还因为我们脑子里装的很可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

C.急于追求科技的眼前成效,必然会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学精神

D.中国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

考点: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题型:单项选择题

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 ]

A.“黑船事件”    

B.戊辰战争      

C.“大政奉还”  

D.尊王攘夷

题型:单项选择题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征的非共同点()

A.智能发育迟缓

B.骨龄落后

C.体格、动作发育迟缓

D.眼距宽、鼻根低平,舌大而伸出口外

E.皮肤、毛发正常

题型:单项选择题

关于行政诉讼二审程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起诉,若对裁定不服,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起诉

B.法院对上诉案件,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若当事人对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有争议,人民法院仍可实行书面审理

C.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

D.一般情况下,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诸葛亮不是好领导这听起来很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无论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指挥一个企业,正确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事谋于精,人用其当”,这样才能成功,可诸葛先生恰恰就在“人才”二字上栽了跟头。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员工心目中,一个好领导,不需要整天跟他们吃喝玩乐,也不需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他只需要做好三件事情:选拔并奖励优秀的员工;使员工发挥他们的才干,并且在工作中能力有所提升;及时辞退不称职的员工。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做到这三点了吗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出于这种小心谨慎的个性,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方面,总是喜欢找理论高手,比如蒋琬、费讳、姜维、马谩等人。当然,这些人的确都是英才,但却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至于唯唯诺诺、赞美声一片。
最冤的要属“魏延谋反”一事。不管论武功还是比谋略,魏延都是不亚于“五虎上将”的人选,但却始终得不到重视。当时,魏延曾提出率领万人,偷袭潼关,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举草率,没有同意。
诸葛亮死前还做出了“魏延必反”的预测,后来魏延真的反了,这是诸葛亮钓“神机妙算”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诸葛亮长期的压制和猜忌,才造成了魏延的心理失衡,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
高明领导不仅能使差的变为好的,更重要的是使好的变为更好的。诸葛亮却使好的变成了差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对领导者最大的考验不在于你自己的工作成效如何,而在于你不在时属下的工作成效怎样。
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任免一个县官,到军中打二十板子以上的惩罚要亲自决断,还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领导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因此,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配备哪些人员去完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确保战略可持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一个成功的领导应该考虑这些,而不是忙着跟下属竞争。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职位,因此,在择优的时候,要懂得去掉不适合的人选,诸葛亮在这方面也是失误连连。
比较明显的一次,是马谡“失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
马谡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参谋人才,为诸葛亮献了不少成功的计谋,但是,他却完全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失街亭,败在马谡,过在排挤了魏延等宿将的诸葛亮。
人员素质与战略是否相适应、与运营实际是否相适应倘若不适应该怎么办这就是领导必须研究的,如果诸葛亮能提前换下不适合的人选,就不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看来,诸葛亮在这三个方面的确存在严重问题。尽管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发明家,但是,他真的不是好领导。
(一鸣《诸葛亮不是好领导》)

“马谡”最大的问题在于:

A.熟读兵法甚得诸葛亮器重。

B.是个出色的参谋人才。

C.刘备觉得他言过其实。

D.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

题型:单项选择题


A.谈生意

B.买东西

C.送礼物

D.卖东西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