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采样点记录描述正确的是()。A、记录采样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 B、记录采样断面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以下关于采样点记录描述正确的是()。

A、记录采样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

B、记录采样断面上采样垂线的位置

C、记录采样断面所在的地名

D、记录采样点所在的地名

考点:水文勘测工考试水文勘测初级工水文勘测初级工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共9分)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出现。“伦理”二字合用,则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至于“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则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与人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之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之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开始缺失,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C.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小题2: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或者这样,人类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之本,它对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开始缺失,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这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B.敬畏感不是生来就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

D.培育仁爱心,加强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使公民人格完善,以此构建和谐社会。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属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表现的是()①牛耕得到推广②会因地制宜施肥③注意选种和适时耕种④开始掌握人工灌溉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型:单项选择题

The workers in the Huashan Mountains have to      rubbish to keep the mountains clean.[ ]

A. turn up          

B. pick up        

C. mix up  

D. give up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男,56岁。车祸致胸11、12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查体:耻骨联合平面以下触觉、痛觉、温觉减退,深感觉消失,双下肢主动运动完全丧失,肛管括约肌功能部分丧失。该病人的截瘫指数是()

A.0

B.1+1+1=3

C.2+1+1=4

D.1+2+2=5

E.2+2+2-6

题型:单项选择题

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孙启俊主任发现:南京血站B型血一年到头都不缺,而且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出现“胀库”的情况,血库不得不对来献B型血的爱心市民高挂“免献牌”。与此同时,A、O、AB型血却很紧缺。血型真的与人类的健康、性格有关系吗
据孙主任介绍,美国科学家推测,血型与生理、人的思维、性格及政治等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B型血的人因性格平和而健康,医院B型血从不缺少。而A型血的人最易身体大出血,医院里等着输A型血的人很多,这是导致A型血紧缺的最主要原因。O型血的人因争强好胜,交通事故及打架中的伤者绝大多数是O型血,因此O型血也很吃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AB型血被广泛用于医疗中,成了常年最紧缺的一种血。
据了解,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在每年献血高峰期都会出现B型血“胀库”的情况。因此在2003年血液中心就婉言劝退了700名B型血献血者,还一连三次宣布闭库。

B型血出现“胀库”的情况,从文章看是因为:

A.B型血的人性格很平和

B.B型血的社会需求不多

C.B型血的人占人口比例大

D.在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大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