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8岁,前一日不慎跌倒,右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锁骨中段有畸形,可触及骨折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男,18岁,前一日不慎跌倒,右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锁骨中段有畸形,可触及骨折端。下列措施哪项合适()。

A.手法复位横"8"字石膏绷带固定

B.手法复位横"8"字绷带胶布固定

C.密切观察血管、神经症状

D.维持挺胸垂肩位

E.卧位应取仰卧位

考点:北京住院医师儿外科Ⅰ阶段小儿骨科小儿骨科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口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 “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米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翻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 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旁,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舍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丈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小题1:文章开头说“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试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6分)

小题3:“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人格精神。”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4分)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

B.俄罗斯战士歌舞团在南京艺术中心演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精彩演

出给予了很高评价。

C.王力先生尊重事实,毫不犹豫地吸收了洪诚先生新的研究成果,严密了自己的旧说。

D.他公开说不适当的布置作业,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没有好处,教导处应予以制止。

题型:单项选择题

取a克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其质量为b克.则a(  )b.

A.>

B.<

C.=

D.无法判断

题型:单项选择题

活体寄生物

题型:单项选择题

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这是指()

A.法治概念

B.法律思维

C.法制观念

D.法治理念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