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纤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是指轴突而言 B.具有传导信息的功能 C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关于神经纤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是指轴突而言

B.具有传导信息的功能

C.只要神经不被切断,就不会发生传导阻滞

D.传导速度最慢的是C类纤维

E.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Ⅰ、Ⅱ、Ⅲ和Ⅳ类

考点:重庆住院医师泌尿外科Ⅱ阶段麻醉麻醉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公共点是(-1,0),(3,0),则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

A.直线x=-1

B.直线x=0

C.直线x=1

D.直线x=3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单项选择题

有540节电池,每盒装6节电池,准备80个盒子,够吗?

题型:单项选择题

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 )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招工广告

B.劳动合同

C.录用通知

D.规章制度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辅,字世伟,南阳西鄂人,汉河间相衡之后也。少有干局,不为豪强所屈。时强弩 * * 庞宗,西州大姓,护军赵浚,宗妇族也,故僮仆放纵,为百姓所患。辅绳之,杀其二奴,又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一县称之。转山阳令,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后转御史中丞。时积弩 * * 孟观与明威 * * 郝彦不协,而观因军事害彦,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引重,义阳王司马威有诈冒事,辅并纠劾之。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用孙秀执权,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辅与秀笺曰:“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不复自知小为身计。今义阳王诚弘恕,不以介意。然辅母年七十六,常见忧虑,恐辅将以怨疾获罪。愿明公留神省察辅前后行事,是国之愚臣而已。”秀虽凶狡,知辅雅正,为威所诬,乃止。

  后迁冯翊太守。是时长沙王乂以河间王颙专制关中,有不臣之迹,言于惠帝,密诏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使讨颙。于是沈等与颙战于长安,辅遂将兵救颙,沈等败绩。颙德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当赴颙之难,金城太守游楷亦皆有功。辅转梁州刺史,不之官。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又杀天水太守封尚,欲扬威西土。召陇西太守韩稚会议,未决,稚子朴有武干,斩异议者,即收兵伐辅,辅与稚战于遮多谷口,辅军败绩。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晋书·列传》三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重/引:引荐,荐举

B.然辅母年七十六,常忧虑/见:看见

C.颙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德:感激

D.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清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观军事害彦/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班固叙二百年事八十万言/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转梁州刺史,不官/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①贬预清风俗/②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辅“不畏权势”的一组是(      )     

①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   

②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③辅遂将兵救颙 

④辅并纠劾之   

⑤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 

⑥贬预以清风俗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    

译文:                                                                          

(2) 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    

译文:                                                                         

(3)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译文: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