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问题。阅读下

题型:综合题

问题: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自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日备案(注:不祥之气);二日除孽;三日救荒;四日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日出贷;七日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日缓征;九日通商;十日劝输;十有一日兴土筑;十有二日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四  “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制度所具有的动员能力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而且也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的动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政府2008年应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是如何进行抗震救灾的。

(4)从上述材料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考点: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题型:综合题

小芳做作业时不认真,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看成0,把十位上的7看成1,结果变成了731.你能求出正确的答案吗?

题型:综合题

汇票通常开具一式两份,第一份为正本,第二份为副本,只有正本才有法律效力。( )

题型:综合题

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性意义是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A.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题型:综合题

在西欧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派中,最激进的是()

A、路德新教

B、英国国教

C、加尔文教

D、天主教

题型:综合题

调概准备工作越早实施越好。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