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学会描写”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材料一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在写作“学会描写”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材料一: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象出这个人物的形貌。《红楼梦》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象出他(或她)的风采,辨出是男或是女。中国社会上,新知识分子与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与地主,工农与职员,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谈吐的腔调都不一样;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而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材料二:要找到能够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性的细节。什么叫特征性细节?如阿Q,我们马上就想到几个细节,怎么跟赵大爷姓赵,怎么调戏小尼姑,怎么同小D打架,怎么样向假洋鬼子要革命,到死的时候画圆圈还欣赏圆不圆,想到了这些细节,就有了阿Q。假如说这些细节都没有,阿Q就没有了。阿Q的性格其实就是靠这样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就是依靠这些细节突出来的。有些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但读了以后却没有印象,因为这些细节,都不是带有特征性的。细节再多,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也是空的。(高晓声《漫谈小说创作》,《福建文学》1983年第9期)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材料一引导学生感知如何进行具体的人物描写

B.材料二引入资料阐述细节描写的作用

C.资料的引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效果

D.资料的引用是从描写的方法技巧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描写方法

考点:高级中学语文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25℃时,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C(H+)·C(OH-)=___________。某温度下纯水中的

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___________mol/L;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

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__________mol/L,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_________mol/L。

题型:单项选择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趾跖屈肌力减弱或消失,提示受压的神经根最可能是( )

A.骶1

B.腰5

C.腰4

D.腰3

E.腰2

题型:单项选择题

离心式压缩机的进口节流调节,是将节流阀装在压缩机的(),利用节流阀开度的变化,实现进口节流调节。

A.入口管网系统

B.出口管网系统

C.自动报警保护系统

D.润滑油系统

题型:单项选择题

简述叶片泵的分类方法?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产品设计属于()过程。

A.基本生产

B.辅助生产

C.生产服务

D.生产技术准备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