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感二鸟赋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感二鸟赋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肘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乏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选自《韩愈集》,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干戈——识:知道,懂得

B.且明夫遭时者——遭时:遇到好时机

C.出国门而东——骛:奔驰

D.方蒙恩而入——幸:幸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仰望天子之光明/勇气闻于诸侯

B.反得蒙采擢荐进/度我至军中,公

C.况策名荐书/其身也,则耻师焉

D.惟得之不能/季氏富于周公,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在文中能起到“直接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组是(     )

①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②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③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④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

⑤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人幸”,被人当做玩物。

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高,这主要表现在______。

A.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技术手段复杂;效益难以计算;用户要求复杂

B.逻辑产品;技术手段复杂;投资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C.逻辑产品;技术手段复杂;投资大,效益难以计算;用户要求复杂

D.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技术手段复杂;投资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6分)

(1)简析图中A、B两地同一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10分)

坐落在B岛北部文莱河河湾处的水中高脚木屋——“水屋”(如图19所示)是当地传统民居。屋子地板高出水面约2米,高水位时伸手可及水面。

(2)指出水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森林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

(3)比较同强度的暴雨条件下,流域内森林砍伐前后河流流量与含沙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袁隆平

D、汪道涵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诊断HPV最可靠的方法是

A.以上都不是
B.原位杂交
C.DNA印迹
D.PCR
E.核酸分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构成某些犯罪的客观条件是指()

A.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

B.犯罪故意和过失

C.犯罪的目的

D.危害结果

E.危害社会行为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