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予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乎大国之间——摄:夹

  及三年——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何乎——伤:妨碍

C.吾点也——与:赞许

  宗庙、同——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谦让

  能为之大——孰:谁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用来)俟君子

B.毋吾(停止)也

C.为国(因为)礼

D.加之(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考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转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她。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小题1: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3分)

小题2: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3:第④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4: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4分)

赏析(2分):  续写(2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工作评价有哪些主要方法?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点色剪纸色彩强烈,乡土味很浓,以中国()的染色剪纸最为著名。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统计学含_数量统计学()和()两大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是奉献企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A.爱好

B.家庭

C.社会

D.事业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