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①“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出自____(国籍)的文学巨

题型:问答题

问题:

名著阅读。

  ①“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出自____(国籍)的文学巨匠______(人名)的诗集《     》,他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

  ②为开展“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课题实验,你校阅览室刚进了一批新书,其中就有《格列佛游记》。请你给这部小说写一则简明的广告语,贴在书橱上做宣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字创意文史常识
题型: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①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写的、画的、说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②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乃至一辈子和这码头相厮守。

③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妹力,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④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⑤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⑥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 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⑦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海留住了鲁迅。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 派的崛起,也是和"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历史和现 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小题2:作者在第⑦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3分)                                                                   

小题3: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3分)

题型:问答题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

A.解放思想,突破规律对人们行动的束缚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题型:问答题

对久痢脱肛和子宫下垂之中气下陷证均采取升提中气的护法,属于:()

A.同病异护

B.异病同护

C.正护法

D.反护法

E.塞因塞用

题型: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潘 * * 失珠      [明]王士贞

京国豪士潘 * * ,住光德坊。本居襄汉间,常乘舟逐利,因泊江壖。有僧乞食,留之数日,尽心布施,僧谓潘曰:“观尔形质器度,与众贾不同,至于妻孥已来,皆享巨福。”因以玉念珠一串留赠,云:“宝之不但通财,他后亦有官禄。”既而迁贸数年,藏镪①巨万,遂均陶朱。其后,职居左广,列第京师,常宝念珠,贮之以绣囊玉合,置之于道场内。每月朔,则出而拜之。一旦,开合启囊,已亡失珠矣,然而缄封若旧,他物亦无所失。于是夺魄丧魂,以为其家将破之兆。

有主藏者,尝识京兆府停解所由王超,年且八十,因密话其事。超曰:“异哉,此非攘窃之盗也,其试为寻之,未知果得否。”超他日因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新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

值军中少年蹴鞠②,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及罢,随之而行,止于胜业坊北门短曲,有母同居,盖以纫针为业。超异时因以他事熟之,遂为甥舅。然居室甚贫,与母同卧土榻,烟爨不动者往往经旬,累日设肴羞。时有水陆珍异,吴中初进洞庭橘子,恩赐宰臣外,京辇未有此物,密以一枚赠超,云:“有人从内中出。”而禀性刚决,超意甚疑之。

如此往来周岁矣,超一旦携酒食与之从容,徐谓之曰:“舅有深诚,欲告外甥,未知如何?”女曰:“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超曰:“潘 * * 失却玉念珠,不知知否?”女子微笑曰:“从何知之?”超揣其意不甚密藏,又曰:“外甥可寻觅,厚备缯彩酬之。”女子曰:“勿言于人,某偶与朋侪为戏,终却还与,因循未暇。舅来日诘旦,于慈恩寺塔院相候,某知有人寄珠在此。”

超如期而往,时寺门始开,塔户犹锁。女子先在,谓超曰:“少顷仰观塔上,当有所见。”语讫而去,疾若飞鸟。忽于相轮上举手示超,倏然携珠而下,谓超曰:“便可将还,勿以财帛为意。”超径诣潘,具述其事,因以金玉缯锦,密为之赠。明日访之,已空室矣。(选自《剑侠传》)

【注】①镪:qiǎng,钱串,引申为成串的钱,后多指银子或银锭。②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之不但通财                把……当作宝贝

B.此非攘窃之盗也              攘:偷窃

C.每月朔,则出而拜之          朔:阴历每月初一

D.超径诣潘                    诣:请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因以玉念珠一串留赠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贮之以绣囊玉合           ②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C.①年且八十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①超独异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城长安有一位豪杰之士潘 * * ,因为好心收留僧人,得到僧人相赠的玉佛念珠,并悉心珍藏。

B.王超答应为潘 * * 寻找遗失的佛珠,他在胜业坊北街发现了一位踢蹴鞠的女子,并对她生疑。

C.女子家境贫寒,与母亲睡在同一张土榻上,往往十天不生烟火做饭,但连日里摆设珍馐佳肴。

D.王超将丢珠实情告诉女子,女子答应在慈恩寺将玉珠归还。王超拿到佛珠,如约赏赐玉锦帛。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迁贸数年,藏镪巨万,遂均陶朱。(3分)

(2)如此往来周岁矣,超一旦携酒食与之从容,徐谓之曰:“舅有深诚,欲告外甥,未知如何?”(4分)

(3)某偶与朋侪为戏,终却还与,因循未暇。(3分)

题型:问答题

下列()人员不属于公务员。

A.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

B.现役军人

C.刑警

D.机关中的工勤人员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