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的主要方针政策是 ①前提是有

题型:选择题

问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的主要方针政策是

①前提是有法可依

②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执法

④首先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依法治国
题型:选择题

下面是小红的爸爸、妈妈和爷爷的身份证号码,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判断每个身份证号码到底是谁:35058219670101204X这是______、35050219380715307X这是______、35050019661203509X这是______.

题型:选择题

涪陵榨菜(小袋包装)

题型: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女性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一动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一动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美女泛化”的原因的是()。

A.人们对只是女性可能存在着“阅读定势”

B.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和保守

C.人们失去了认真思考交流和商榷的习惯

D.现在“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

题型:选择题

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IOPT)的病理分型有()

A.硬化型IOPT

B.肉芽肿型IOPT

C.嗜酸性粒细胞型IOPT

D.血管炎型IOPT

E.混合型IOPT

题型:选择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垦荒者为什么被称为“棚民”?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