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分布呈( )的格局。 A.东北密 B.西南疏 C.东南密 D.西北疏

题型:多项选择题

问题: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 )的格局。

A.东北密

B.西南疏

C.东南密

D.西北疏

E.均匀分布

考点: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
题型:多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前几年去过我的祖籍地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至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 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 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你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即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北 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共同之处,比如横平竖直、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或北京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含义。(选自2010年10月1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门开》一书开始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多项选择题

同仁堂的堂训是:求珍品,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由此可见同仁堂堂训的精髓是[ ]

A.材料昂贵

B.能说会道

C.诚实守信

D.制作繁复

题型:多项选择题

理财计划按照是否保本,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

题型:多项选择题

升麻黄耆汤功效与作用

题型:多项选择题

在Visual FoxPro中,同时设置了表单及表单中命令按钮的INIT事件,当表单运行时( )。
A) 先引发表单的INIT事件,再引发命令按钮的INIT事件
B) 先引发命令按钮的INIT事件,再引发表单的INIT事件
C) 只引发表单的INIT事件,不引发命令按钮的INIT事件
D) 两个INIT事件同时引发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