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开路先锋是()。

题型:填空题

问题:

耶稣的开路先锋是()。

考点:阅读知识竞赛圣经知识竞赛圣经知识竞赛题库
题型:填空题

评估目标人群满意程度有人际关系、服务安排满意度和()

A.执行满意度

B.效果满意度

C.行为满意度

D.服务方式满意度

E.服务内容满意度

题型:填空题

(1)光传感器是将______信号转化为______信号的装置.

(2)如图所示是一个热水供应系统示意图.左边是一个对水加热的容器,内有密封绝缘的电热器和接触器,当水浸没接触器时,它就会导通.图中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急剧下降.当水温低于50℃和接触器被水淹没时,会触动继电器(虚线框内)接通开关使电热器开始加热.图中粗线框表示的是逻辑电路中的______门电路.如果希望水温低于60℃和接触器被水淹没时,电热器开始加热,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调______.(选填“大”或“小”)

题型:填空题

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小题1: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小题2: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小题3: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题型:填空题

案情:张老汉现年70岁,家住某市A县农村,因早年丧妻,一人扶养三个儿子张大、张二和张三长大成人,三个儿子结婚后分别居住在该市B区、C区和D区。2001年8月以来,张老汉患上某种老年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然而三个儿子惟恐花费过高,竟拒绝为其进行治疗,把张老汉一人独自扔在农村家中且不给其生活费。张老汉感到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且自己又无劳动能力及生活来源,于是于2002年5月向A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三个儿子给付赡养费及医疗费。法院受理后开庭审理前,张老汉病情突然加重,法院为了应对此紧急情况,裁定对被告三人先予执行。后张老汉病情有所好转,法院决定于2002年6月3日开庭,并于6月1日通知了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开庭时,迟迟不见张二到庭。于是法院遂直接拘传张二到庭,并判决三被告分别每月给付老汉赡养费150元,并负担张老汉今后的医疗费。判决后,张老汉、张大没有上诉,张二在一审结束后口头提起上诉,没有提交上诉状;张三通过书面上诉状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认为父亲在张大、张二买房时帮助了他们,张大、张二应当多负担张老汉的生活费,自己少负担。市中院受理后,组成了由一名人民陪审员参加的合议庭,在审理过程中,张老汉因长期精神紧张导致突然发病而死亡。
问题:

一审法院拘传张二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应当如何处理

题型:填空题

****深部脓肿,诊断依据应是

A.皮肤红肿
B.****胀痛
C.发热
D.局部波动感
E.穿刺抽到脓液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