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3选做题) 冬天到了,很多人用热水袋取暖。现有一中号热水袋,容积为10

题型:计算题

问题:

(选修3-3选做题)

冬天到了,很多人用热水袋取暖。现有一中号热水袋,容积为1000cm3,正常使用时,装水量为80%,请估算该热水袋中水分子的数目约为多少个?(计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已知1mol水的质量为18g,水的密度取1.0×103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取6×1023mol-1

考点:阿伏伽德罗常数
题型:计算题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

A、法华经

B、华严经

C、阿弥陀经。

题型:计算题

下列()可称为破坏性地震。()

A.4级地震

B.5级地震

C.6级地震

D.7级地震

题型:计算题

从实施主体来看,挪用公款犯罪属于( )。

A.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

B.银行人员职务犯罪

C.针对银行的金融犯罪

D.危害金融机构犯罪

题型:计算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它主要指词语丰富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意义,体现了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

B.它隐藏在概念的后面,只要透过概念的字面义,细心品味,就能察觉它的存在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能引发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D.当诗中的“木”是指叶的时候,读者想象的叶一定是近乎木质的枯黄的叶

题型:计算题

1999年10月,甲百货公司为组织元旦和春节货源,与乙电视机厂签订购买100台电视机的合同,合同约定,价格为2000元/台(当时的市场价格为2200元/台),交货日期为1999年 12月15日,货到付款。1999年12月14日乙厂司机醉酒驾车,将车开下山崖,车上100台电视机全部报废,甲两节期间因缺少电视机,销售收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因乙违约,使甲与另外两家约定的两节期间的电视机展销会无法举行,甲为此支付违约金8000元,现甲要求乙承担甲的损失,其损失赔偿额应为( )元。

A.28000
B.20000
C.8000
D.大于28000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