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两个区域图,回答17~18题。 小题1:根据地理坐标,甲乙两地距离约为:

题型:选择题

问题:

读我国两个区域图,回答17~18题。

小题1:根据地理坐标,甲乙两地距离约为:

A.444千米

B.1200千米

C.5500千米

D.1550千米小题2:受气侯影响,乙区域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春旱和沙尘暴

B.台风和寒潮

C.霜冻和滑坡

D.洪涝和伏旱

考点: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及区域内部差异
题型:选择题

三十六岁初产妇,曾有不孕症病史,G1P0。孕38周,因阵发性腹痛、见红入院。查体:宫高40cm,腹围126cm,B型超声提示双顶径10.2cm,单胎,羊水指数20.6cm。孕期曾行糖耐量试验正常。

该孕妇应高度怀疑()

A.先兆早产

B.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C.妊娠期糖尿病

D.巨大胎儿

E.胎儿畸形

题型:选择题

分泌肾素的是

A.致密斑

B.髓旁肾单位

C.颗粒细胞

D.间质细胞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

C、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开始于1926年

题型:选择题

案情:2006年6月17日,受雇于某空调公司安装部门的王某在给客户安装空调的路途中被一车辆撞伤。王某被撞伤后自费看病支付医疗费上万元。王某多次找到该车辆所有人孙某索赔,无果。无奈之下王某于2007年2月18日将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误工费、医疗费共计 12.5万元。
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此案,指定了15日的举证期限,在此期间王某向法院提供了医疗单等证据。一审开庭时,王某又向法院提供了交通费用的发票。庭审调查中,被告孙某主张该证据已超过举证期限,而王某则解释说,迟延证据是因工作忙,未能及时递交,最后法官仍安排双方对该证据进行质证。经双方同意,法庭主持该案调解。在调解中,被告承认自己驾车失误;原告也承认,自己未尽到注意安全的义务,但双方最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2007年4月9日,法院依据双方在调解中陈述的事实和情况,认定被告承担主要责任,原告承担次要责任;同时根据相关证据判决被告赔偿原告误工费、医院费共计8万元。王某当即表示提起上诉。
2007年4月21日王某因病去世,王某之子小王于2007年5月28日向法院提起上诉,同时提出相关证明材料,要求法院确认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顺延上诉期限。法院受理了小王的上诉并同意顺延上诉期限。
2007年8月1日二审法院作出判决如下:原审原告提供的医疗费用证据中数额不实,依据新的事实证据,被上诉人赔偿上诉人误工费、医疗费5万元。
问题:
1.请指出一审法院在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题型:选择题

预提利息费用时应记入()。

A.“应付利息”科目借方

B.“管理费用”科目借方

C.“财务费用”科目借方

D.“销售费用”科目借方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