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赋役制度几经变化,明朝张居正进行赋役改革,推行了_______. A

题型:填空题

问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赋役制度几经变化,明朝张居正进行赋役改革,推行了_______.

A.两税法

B.方田均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考点:在职联考GCT(语文)GCT(语文)46
题型:填空题

已知x2+x+1=0,求值:x8+x4+1=______.

题型:填空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焉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也与:同盟

C.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徒:仅仅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胜焉②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①当时京师举兵来找②为之力而敝 ,不仁

D.①吾情得之②臣险衅,夙遭闵凶小题3: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题型:填空题

铁路罐车、油轮(驳)运输损耗按()计算。

A.批次

B.数量

C.品种

D.运输距离

题型:填空题

小儿重型与轻型腹泻的主要区别点是( )

A.高热
B.恶心、呕吐、纳呆
C.水、电解质明显紊乱
D.每日大便次数达10余次
E.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

题型:填空题

办理账单分期付款有哪些要求?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