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

题型:材料题

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三

英国城市人口比重示意图

——谷延芳《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四 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

材料五 近代上海开埠后,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和工商业、金融中心城市,毗邻的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受此促动,发生结构性的深刻变化。上海的内外贸易和城市经济,推动了苏南浙北农副业的发展,促使棉花、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相应形成几个生严相对集中的产区;与此同时,原先面向国内市场以丝、棉织造为主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剧烈变动,呈现转向国际市场、依附于进出口贸易的新趋向。这些变化反映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体现了近代都市和周边农村互动的双向经济关系。——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形成的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对乡村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谈淡你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青铜器、瓷器、丝织业)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题

How long          the film          when you got to the cinema?           [ ]

A. has, been on      

B. had, begun                

C. had, been on

题型:材料题

把“过程”的观念引入决策的是()。

A.伊斯顿

B.西蒙

C.杜鲁门

D.林德杜罗姆

题型:材料题

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学术会议宣读的报告是()

A.零次情报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E.四次文献

题型:材料题

1902年,沈心工在日本发起组织了()。

A.夏季音乐讲习会

B.亚雅音乐会

C.乐歌讲习会

D.音乐讲习会

题型:材料题

下面哪一个是网络组件主要用于在两个不同的网段间防止非授权通讯的安全措施()。

A.防火墙

B.路由器

C.2层交换机

D.LAN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