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吹笛林清玄 ⑴远远的吹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细听,像是某一种音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⑴远远的吹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细听,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很久,确定是笛子的声音,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 

⑵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⑶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⑷这样想着,在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看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⑸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原来竹子洒过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挡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

(8)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时,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听蝉声。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9)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0)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的声音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1)可惜我并没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之声仍是要有福分的!

(12)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13)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而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14)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5)我突然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原文有改动)

小题1:阅读第⑴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2分)

小题2:请从第(5)(6)两段划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分)

小题3:第(12)段中划线的“双重的组合”是指:(3分)

小题4:请仿照第(13)段中划线句,再续写一句,使之与这两句构成排比句。(3分)

小题5:结尾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考点: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 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 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

D.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5岁,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近3周来时有右胁胀痛,脘闷,纳差,曾自行煎服“柴胡疏肝散”,初服有效,继服无效。现右胁疼痛,痛连右肩胛,时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

此时的治法是什么?提示:患者治疗,胁痛明显减轻,但时有右胁肋隐痛,遇劳多发,口干咽燥,目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A.疏肝利胆

B.清热利湿

C.养阴柔肝

D.益肾清肝

E.活血化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要点?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有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下列判断,哪项是正确的()

A.贸易协定,不涉及投资

B.投资协定,不涉及贸易

C.含有投资内容的贸易协定

D.货物关税协定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所得中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有( )。

A.利息

B.按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独生子女补贴

C.奖金

D.保险赔款

E.抚恤金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