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问题。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问题。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结合第⑤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肯定比500小,在第⑦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⑧段回答。

(1)简要说说画线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加粗的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记叙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随笔十三(五)

史铁生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那时我大约十三岁,某一天午睡醒来颇有些空虚无聊的感觉,在家中藏书寥寥的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来读,不想就从午后读到天黑,再读到半夜。那就是《牛虻》。这书我读了总有十几遍,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对他们的形象有了窃自的描画。后来听说苏联早拍摄了同名影片,费了周折怀着激动去看,结果大失所望。且不说最让我难忘的一些情节影片中保留太少,单是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就让我不能接受,让我感到无比陌生:“琼玛”过于漂亮了,漂亮压倒了她高雅的气质;“蒙泰尼里”则太胖,太臃肿,目光也嫌太亮,不是一颗心撕开两半的情状;“牛虻”呢,更是糟,“亚瑟”既不像书中所说有着女孩般的腼腆纤秀,而“列瓦雷士”也不能让人想起书中所形容的“像一头美洲黑豹”。我把这不满说给其他的《牛虻》爱好者,他们也都说电影中这三个人的形象与他们的想象相差太远,但他们的想象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回家再读一遍原著发现作者对其人物形象的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甚至很抽象。于是我明白了:正因为这样,才越能使读者发挥想象,越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各个人物写真,反之倒限制住读者的参与,越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陌生。“像一头美洲黑豹”,谁能说出到底是什么样呢?但这却调动了读者各自的经验,“牛虻”于是有了千姿百态的形象。这千姿百态的形象依然很朦胧,不具体,而且可以变化,但那头美州黑豹是一曲鲜明的旋律,使你经常牵动于一种情绪,想起他,并不断地描画他。

  在已有的众多艺术品类中,音乐是最朦胧的一种,对人们的想象最少限制的一种,因而是最能唤起人们的参与和创造的一种。求新的绘画、雕塑以及文学,可能都从音乐得了启发,也不再刻意写真写实,而是着重情绪、节奏、旋律,追求音乐似的效果了。过去我不大理解抽象派绘画,去年我搬进一套新居,挺宽绰,空空的白墙上觉得应该有一幅画,找了几幅看看觉得都太写实,太具体,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料必持在家里每天看它会有囚徒似的心情。于是想起以往看过的几幅抽象派画作,当时不太懂,现在竟很想念,我想在不同的日子里跟它们会面,它们会给我常新的感觉,心绪可以像一个囚徒的改过自新。

  听觉原就比视觉朦胧,因而音响比形象更能唤起广阔的想象。比听觉更朦胧的,是什么?是嗅觉。将来可否有一种嗅觉交响乐呢?当然那不能叫交响乐,或许可以叫交味乐?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地编排,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怎么样?准定更美妙,浮想联翩,味道好极了!

1.作者对众多的艺术品类都作了评价。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最早喜欢起小说,缘自《牛虻》;但喜欢到何等程度?请从文中筛选出两条信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看了《牛虻》同名电影竟“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众多的艺术品类中,音乐最富创造性,因为它最少限制,最朦胧。

B.听觉比视觉更朦胧,比视觉更能唤起广阔的想像。例如白居易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如此。

C.比听觉更朦胧的,当属味觉。若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编排,构成“交响乐”,种种口味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更让人浮想联翩。

D.长期欣赏太写实、太具体的画,会催生出一种囚徒似的心情,是因为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之故。

E.小说《牛虻》对人物形象地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却越能使读者发挥想像,去根据自己的想像把人物写真。

F.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使读者产生想像,限制读者的思考,那就越会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生疏。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COPD分组中,轻度(Ⅰ级)是指FEV/FVC百分数()。

A.≥80

B.≥70

C.≥60

D.≥50

E.≥30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已知2x-y-z=0,3x+4y-2z=0,则x:y:z=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咸煎饼应是用煎的加温方法制作而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女,28岁。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痛伴终末血尿2天。尿常规示镜下有许多RBC、WBC。下列诊断哪项是正确的()。

A.泌尿系结石

B.泌尿系结核

C.膀胱肿瘤

D.急性肾盂肾炎

E.急性膀胱炎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