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查一路 风雪弥漫着北回归线,索尔仁尼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查一路

       风雪弥漫着北回归线,索尔仁尼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位秉持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本可以在国内享受大师待遇。然而,漫天的冰雪冰封不了苏醒的良知,索尔仁尼琴给朋友写了封长长的信,抨击时政。从此,关押、流放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1974年,索尔仁尼琴在妻子的陪伴下流亡西方。五十六岁的索尔仁尼琴刀刻般的脸上,没有忧郁和悲伤,流露的只是悲悯和深邃。

       从互联网上,我看到了索尔仁尼琴离开祖国后的照片。眼镜后面,索尔仁尼琴目光灼灼,有力的手,坚定地握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笔记本贴在胸前,显示出这位苏联最有良知的作家罕见的意志和决心。

       如果他让良知冬眠,厄运就不会如影相随,然而这样会让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灵魂无法安稳。不知道,那小小的笔记本里记录的是什么,他把它紧紧地贴在胸前。或许,笔记本里就写了“良知”两个字,这是他捍卫的目标,也是他心灵的强大支撑。

       女摄影家蒂肯·肖伯利在二战时期已功成名就。越战爆发,良知让她不安,她要用镜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战争。四十七岁的蒂肯到了西贡,和部队一起行进,亚热带酷热的天气、单调的食物和长时间的疲惫行军,几乎让她崩溃。蒂肯忍受这一切。她把镜头当做士兵的枪口来瞄准,要击穿那些谎言和欺骗,击穿那些新闻舆论宣传既成定论的腔调。然而1965年10月4日清晨,一颗地雷结束了她的生命,最后她说的一句话是:“我猜到有什么事要爆发了。” 

       看着躺在血泊中的蒂肯的照片,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因为我看见了她的珍珠耳环和插在帽檐上的刚刚采摘的野花。她对生命的爱,并不比谁逊色。然而,当她想到战争中成千上万灰飞烟灭的无辜生命,她又把内心的良知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

       没有一个人比塞姆克利丝更为绝望,这位患了艾滋病的南非妇女已求生无门。艾滋病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在非洲,它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成千上万的人处在病症的折磨中,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向死亡靠近,成千上万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传播并不了解。而社会舆论尚停留在对艾滋病人不遗余力进行道德谴责的最初阶段。

       然而,塞姆克利丝,这位普通的南非妇女站了出来,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良知告诉她,不能再把艾滋病当成隐私,唯一的理由是,这样做对公众有好处,这样可以教育和挽救她的同胞。

       形销骨立的塞姆克利丝坐在沙发上,眼神中流露出忧伤和渴望,身边坐着她健康顽皮的儿子,她让摄影师给她照了张相。一个月后,病魔夺去了她美丽的生命。虽然疾病侵蚀了她的肉体,但是,她始终保有健康的心灵,她的心中有一块圣洁之地,圣洁之地安放着“良知”两个字,连魔鬼也无法夺去。……漫长冬夜,读着这些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独处于冰冷的书房,我的内心感到了希望和温暖,犹如在黑暗的夜空,看见了彗星划过的光亮。

       良知站立在中间,向左向右,只要想背离良知,都能轻易找到理由。

       因循习俗,依附制度,遵守习惯,阿谀大众,附和媒体,墨守成规,这一切都简单易行,既可以自保,又可以获取优待。然而,那不是一个人内心的声音在说话,往往是游离于事实真相之外的表象在说话,偏离了通往良知的道路。

       甘于混迹大众,听凭众声喧哗,又如何能听到良知的声音?

       我的心里,珍藏着这些名字。暗夜中这些闪亮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所在。他们像永恒的北斗,给我们永恒的昭示。

       唯有心存慈爱和悲悯,唯有舍弃坦途偏向荆棘,唯有坚忍勇毅不惧牺牲,才能找到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选自《读者》2009年第5期))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在原文中划出来。作者为了证明的自己的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样论证方法?

                                                                                                                                                          

2.请你为本文的论点补充一个中国人的事例。 

                                                                                                                                                          

3.你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一句话的含义?

                                                                                                                                                         

4.一般人都对自己的隐私保密,为什么塞姆克利丝却主动向人们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看待人的“良知”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考点:议论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患者凌某,男,40岁,1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耳鸣,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涩。本病治疗方药宜首选()

A.血府逐瘀汤

B.身痛逐瘀汤

C.桃红四物汤

D.补阳还五汤

E.通窍活血汤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用实验证明一包黑色粉末是由氧化铜和炭粉混合而成.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

足量盐酸,充分振荡
观察现象;

乙:黑色粉末

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
观察现象;

(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______;

(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______;

(3)以上两个方案中,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好?并说明理由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外伤性脾下极小裂伤,其最佳手术方式是()

A.脾修补术

B.脾切除术

C.脾部分切除术

D.脾动脉结扎术

E.明胶海绵堵塞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焊后热处理一般选用单—高温回火或正火加高温回火处理,高温回水温度范围为()。

A.200~450℃

B.500~780℃

C.800~900℃

D.950~1200℃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材料: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弱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抗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村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都表示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须是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际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内 * * 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败。”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依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