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摘自《做人与处世》)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考点:议论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互相关函数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药

E.膀胱镜检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对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领导力量不同

B.起义的主要力量不同

C.斗争的直接对象不同

D.中国的背景与英国无关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主要负责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发起工作。

A.风险管理部门

B.客户部门

C.信贷管理部门

D.授信执行部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对通下法的运用应注意的是:().

A.腑实较重者不宜用

B.如见窍闭者不宜用

C.因肠液干枯而便秘者不宜用

D.兼有正虚者不能用

E.里未成实者,不可妄用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