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文学之思,论建筑之美。(13分)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运文学之思,论建筑之美。(13分)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     。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     。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     。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同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选自《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

小题1: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建筑与文学构思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什么?(2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和“灵感之母”?请你阅读文章第⑤自然段,结合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3分)

小题3:既然说“建筑材料”只是建筑师的“词汇”,那么,怎样才能把“建筑材料”变成建筑师的“语言”呢?(3分)

小题4: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②④⑥自然段的空格处。(3分)

A.语言     B.想象    C.构思

小题5:积累链接: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的颔联描绘了我们宜昌一带的山川之势,视野开阔,气象宏大。请你默写出这一联诗。(2分)

考点:议论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个直角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是30厘米,两条腰分别长6厘米和10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
A.30×6÷2B.30×10÷2C.(30+10)×6÷2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无形资产使用期限的长短,取决于()。

A.无形资产的先进程度

B.市场需求状况

C.无形损耗的速度

D.无形资产的技术成熟程度

E.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995年11月,在国务院特派专员主持的“金瓶掣签”、坐床仪式上,坚赞诺布被正式确定为第十一世班禅。在清代主持类似仪式的是  [ ]

A、盛京 * *

B、伊犁 * *

C、乌里雅苏台 * *

D、驻藏大臣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早产儿的外观特点之一是

A.皮肤发亮,水肿毳毛多

B.皮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C.指甲已达指尖

D.软骨发育好,耳舟直挺

E.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