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第三段括号里的“已知”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有什么作用?(2分)

                                                                             

考点:说明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演示文稿”命令,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打开相应的命令,完成下面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演示文稿yswg.ppt,按照下列要求完成对此文稿的修饰并保存。


(1) 在第一张幻灯片前插入一张版式为“只有标题”的幻灯片,并输入“北京欢迎您”,字体为“黑体”, 55磅,加粗,红色(请用自定义标签的红色250、绿色0、蓝色0)。在第三张幻灯片中,标题的动画设置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飞入”、“自左侧”,图片的动画设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飞入”、“自右上部”,文本动画设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百叶窗”、“垂直”。动画出现顺序为先标题、后文本、最后图片。移动第二张幻灯片成为第三张幻灯片。
(2) 使用“Pixel”模板修饰全文,全部幻灯片切换效果为“盒状展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设f(x)为[-a,a]上的连续的偶函数且f(x)>0,令


证明:F’(x)单调增加.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以下哪项改变即可诊断为尿毒症()

A.血钾>6.5mmol/L

B.尿比重低于1.010,夜尿增多

C.HC0-3<14mmol/L

D.BUN>20mmol/L

E.肌酐清除率10ml/min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闸板阀开启不灵活,可以适当松动()。

A、法兰螺栓

B、填料压盖螺栓

C、阀门大压盖

D、手轮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每秒执行一百万条浮点指令的速度单位的英文缩写是______。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