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保送该校本科生刘翔直接上硕士和博士。对此,有人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保送该校本科生刘翔直接上硕士和博士。对此,有人说:“就因为刘翔是奥运冠军,是名人,就搞特殊,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公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范宁注:“救水以鼓眾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有关“救火”和“救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只有说“救火”的,没有说“救水”的。

B.现当代作品,乃至明清时代的作品也之说“救火”,不说“救水”。

C.现今的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

D.在古代的典籍中既可以看到“救火”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救水”的说法。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题型:材料分析题

患者,女,13岁,前牙反,侧面观面中部凹陷,右侧上下第一磨牙呈Ⅰ类关系,左侧上下第一磨牙呈Ⅲ类关系,2+2与3+3之间反,上前牙拥挤,四个第三磨牙牙胚不存在,SNA77.0°,SNB80.0°,ANB-3.0°

矫正使用的最佳矫正器是()

A.方丝弓矫治器

B.“2×4”矫正器

C.Begg细丝弓矫正器

D.Frankel-Ⅲ矫正器

E.腭开展矫正器

题型:材料分析题

尾箱在系统中是指记录现金和重要凭证收付记录的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边际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D.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然此可为智者道重为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曼辞以自饰

D.以通其狂惑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题型:材料分析题

不能满足过分的自我要求,感到强烈不满,对比自己成功的竞争者嫉妒,性格谨小慎微,拘泥细节,至善主义和雄心勃勃,不能达到时便导致自我惩罚。这是()的心理特征。

A.消化性溃疡

B.结肠炎

C.原发性高血压

D.偏头痛

E.支气管哮喘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