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6岁,上腹部疼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热、呼吸困难10h急诊入院,发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问题:

患者女,66岁,上腹部疼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热、呼吸困难10h急诊入院,发病前曾进食油腻食物。入院查T38.6℃,P130次/min,R32次/min,Bp12/7kPa(90.0/52.5mmHg)。

全胃肠外营养应选择(提示该患者体重55kg,此时中心静脉压3cmHO,血三酰甘油9mmol/L,血钙1.2mmol/L,血钾3.0mmol/L,血糖10mmol/L,血白蛋白28g/L。)()

A.液体量3000~4000ml

B.液体量1500ml

C.10%葡萄糖液500ml+50%葡萄糖液200ml+普通胰岛素60U

D.10%葡萄糖液500ml+50%葡萄糖液200ml+普通胰岛素20U

E.10%氯化钾20ml

F.10%氯化钾60ml

G.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1000ml

H.20%脂肪乳750ml

I.葡萄糖酸钙2g

J.人血清蛋白20g

考点:内科学(医学高级)医学高级(内科学)副高特训押题密卷四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个体商贩都有偷税、逃税行为。如果上述调查的结论是真实的,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所有的个体商贩都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B.多数个体商贩都有偷税、逃税行为。

C.并非有的个体商贩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D.有的个体商贩确实没有偷税、逃税行为。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人的大脑每天能记录大约8 600万条信息,数据8 600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0.6与0.60(  )
A.一样大B.不一样大C.无法比较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走向生态城市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城市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生态城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 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 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小题1:下列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与传统城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

B.“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C.“生态城市”不仅能使自然系统和 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D.“生态城市”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B.作为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的人—自然地和谐的实现,标志生态城市的建成。

C.只有等生态城市建成之后,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

D.人—自然的和谐的实现,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8.B“但其限制心灵启蒙和个性表达的缺陷是致命的”的说法在文中无据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生态城市中,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B.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更重视采 用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C.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生态城市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融合,要求生态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之后必须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 表现。

题型: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体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

A.为提升国家形象服务

B.指导社会规范

C.发展人际关系

D.社会适应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