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6岁,5天前发热、咽痛,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患者,男,36岁,5天前发热、咽痛,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下肢少许瘀斑。白细胞16.6×10/L,原始细胞0.60,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34×10/L。

体检中应特别注意的体征是()。

A.睑结膜苍白

B.胸骨压痛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皮肤出血点

E.心脏杂音

考点:临床执业医师综合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模拟试题(1)第一单元
题型:单项选择题

(32分)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载:“君子不器。”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材料三: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学制教育目标课程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高等小学堂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中学堂(5年)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2分)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0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6分)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4分)

题型:单项选择题

程某,4岁,男,咳嗽2天。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体温37.5℃,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选方应是()

A.银翘散

B.桑菊饮

C.麻杏石甘汤

D.杏苏散

E.桑杏汤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中国执业药师职业道德准则适用指导》,执业药师应当()

A.按规定进行注册,参加继续教育

B.依法独立执业,认真履行职责,科学指导用药

C.客观地告知患者使用药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D.拒绝调配、销售超剂量的处方

题型:单项选择题

员工在()前,必须经过段或段以上单位教育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道作业。

A、任职

B、提职

C、改职

D、上班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