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8岁。因腰痛,发热,尿频、尿痛而求治。检查后诊断为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泌尿系感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问题:

患者男,18岁。因腰痛,发热,尿频、尿痛而求治。检查后诊断为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泌尿系感染,应该首先选择()

A.诺氟沙星

B.红霉素

C.青霉素

D.头孢氨苄

E.苯唑西林

考点:乡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尿路感染尿路感染题库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完形填空
     A doctor, an artist and a musician lost their way in the forest. At last they came to a farmer's house and asked if he
could let them   1    for the night.
     "Sure," the farmer said. "But only   2   of you can stay in the house. The other one will have to   3    in the barn (谷仓) with the animals, and the   4    is very bad there. "
     "I'll sleep in the barn," the artist said.
     Half an hour later they   5    a knock on the farmhouse door, and there stood the artist, saying, "I can't take the smell."
     "All right," said the    6   ."I'll sleep in the barn. " And he went off.
     In a while there came another knock on the door. "I felt    7     with the smell from the bad food," the doctor said    8  
an angry way.
     "You two sissies (胆小鬼) ," said the musician. "I'll sleep in the barn. "
     Thirty minutes later   9    another knock. When they opened the door, there stood all the   10    from the barn.
( )l. A.ask
( )2. A. one
( )3. A. eat
( )4. A. animal
( )5. A. seen
( )6. A. doctor
( )7. A. interested
( )8. A.on
( )9. A. walked
( )10.A.farmers    
B.invite
B. two
B. work
B. smell
B. finished
B. farmer
B.happy
B.in
B. came
B.children
C.stay
C. three
C. stand
C. weather
C. sent
C. artist
C. terrible
C.from
C. went
C. animals
D.take
D. none
D. sleep
D. supper
D. heard
D. musician
D. friendly
D. into
D. saw
D. birds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举行了2010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

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

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

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清明”。

其三则是“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的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选自《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清明能让人从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而扫墓能使生者实现与死者对话的愿望,内心变得宁静而“清明”。

B.作者认为,清明节虽然到今天在名义上还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是,它应该带给中国人以更加丰富的意象和价值。

C.“政治清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回人心的价值和内在安宁都需要的政治制度的保障。

D.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已很普及。小题2:以下各项中,不能表现“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万物的生长,都清洁而明净。

B.清明让人们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

C.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

D.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小题3: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3分)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令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等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下文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什么是翅片管与管板的焊接连接?

题型:单项选择题 A2型题

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证监会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的禁入措施的是( )。

A.终身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B.1至5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C.3至5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D.5至10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