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文特雷尔警告朝鲜不要再次实施核试验或发射导弹,

题型:选择题

问题:

2013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文特雷尔警告朝鲜不要再次实施核试验或发射导弹,声称如果朝鲜再次实施核试验或发射导弹,美方将采取应对措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冷战”政策的表现

B.美国要维护自己的超级霸主地位

C.朝鲜意在挑起核战争

D.美国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

考点:多极化的趋势加强欧洲煤钢共同体和平和动荡并存(北约轰炸南斯拉夫、9·11袭击)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题型:选择题

索马里沿海海盗活动频繁。我海军先后派出多批次舰队赴亚丁湾、索马里附近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国际社会反海盗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小题1:索马里这个国家所在的大洲是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小题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西方人海上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小题3:军舰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战士们看到一艘装载原油的日本油轮,这艘油轮中的原油可能来自甲、乙、丙、丁中的何地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自屈原开始把它(“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蒋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根据文义,对下列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 * *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B.“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黄叶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使人产生孤寂之感,飘零之意。

C.“日暮风吹,叶落依技”(吴均《青溪小姑歌》)。一个“依”字,恰恰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D.“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可以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

题型:选择题

一直流电压表,量程为1V,内阻为1000Ω,现将一阻值为5000~7000Ω之间的固定电阻与此电压表串联,以扩大电压表的量程。为求得扩大后量程的准确值,再给定一直流电源(电动势E为6V~7V,内阻可忽略不计),一阻值R=2000Ω的固定电阻,两个单刀开关,及若干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将对应的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电路图。

题型: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是指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污染物发生直接的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沉淀物)然后进行固液分离,从而除去水中的污染物的一种处理方法。

A.化学沉淀法

B.投药中和法

C.过滤中和法

D.结晶法

题型:选择题

常用的BCD码有()。

A、奇偶校验码

B、格雷码

C、8421码

D、余三码

E、摩思码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