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押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3.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古诗词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风管绝热层采用保温钉连接固定时,应符合的规定有( )。

A.首行保温钉至保温材料边沿的距离应小于120mm

B.保温钉与风管、部件及设备表面的连接,可采用黏结或焊接

C.有防潮隔气层绝热材料的拼缝处,应用胶带封严,其宽度不应小于50mm

D.风管法兰部位的绝热层的厚度,不应低于风管绝热层的0.6倍

E.矩形风管或设备保温钉的分布应均匀,其数量为底面每平方米不应少于10个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结核性胸膜炎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是()

A.疗程为6~9个月

B.适用于大量胸腔积液者

C.并用充分抗结核化疗

D.疗程为3~4周

E.适用于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理机制如何?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A.10年

B.20年

C.30年

D.50年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