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积累。 (1) ,竹中窥落日。 (2) ,弹琴复长啸。 (3)夜发清溪向三峡

题型:填空题

问题:

诗文积累。

(1)                          ,竹中窥落日。

(2)                          ,弹琴复长啸。

(3)夜发清溪向三峡,                                

(4)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5)《木兰诗》中写边塞军营苦寒生活的诗句是                                                                     。 

(6)《木兰诗》中写战争旷日持久、悲壮惨烈的诗句是                                                                      

(7)写出一句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                                                                     

考点:诗文背诵
题型:填空题

起闭睑作用的组织是()

A.皮肤层

B.皮下组织

C.肌层

D.睑板

E.睑结膜

题型:填空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安静地居于一隅

查一路

①1975年某一天,作家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当时,这样的待遇让大部分作家很是羡慕。可是孙犁却没有去,他喜欢安静地居于一隅,不喜欢热闹。于是,找个理由把这活儿给辞了,这理由也忒牵强了点——他不会打领带。这一天,孙犁躲在家里干什么?他在日记里写道:“1975年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甚适,意思是非常惬意,相当舒服。说白了,孙犁这一天在家里过得很爽。

②把喧嚣的世界关在窗外,安静地居于一隅,安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这是孙犁美好生活的全部。光明在案,裁纸装书,闲适而自在。“甚适”之感——是对宁静的心,最高的奖赏。

③相反,混迹于嘈杂的闹市,挣扎在喧哗的名利场,会得到什么?不过名利富贵罢了。这就一定好么?叔本华说,人们追求名利富贵,犹如渴饮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在满足中被不断放大,一直向人性贪婪处无尽延伸。于是,焦虑填满了每时每刻的心。

④大哲学家康德,一生远离闹市,终生在自己偏僻的故乡度过。为了安静地思考,他甚至远离婚姻,终身不娶;安静地固守在自己出生的小镇,他甚至没有远行,最远的一次旅行是离家不到六十英里的阿恩斯多小镇。

⑤我想,康德的心应该是自在快乐的。在安静的一隅,康德的哲学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生活的习惯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每天同一时间,沿着一条偏僻的小道散步,静静地思考,守时之精准,邻居们每天利用这一时间对表。“康德小道”是一条安静的小道。唯其安静,才成全了康德的思考。

⑥康德,安静下来了,故而心远地自偏,万物不能动其心。而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一般人的内心,被喧闹的世界吵得六神无主,手足失措。

⑦安静的时间,属于我们越来越少。现代人的耳膜,随时都在恭候手机和门铃的声音。人声鼎沸、车马喧哗,时时刻刻在轰炸人的听觉,这还是表层意义上的。严重的是人的内心,有多少人还甘于宁静?你看满大街匆忙的脚步,焦灼的眼神和急于表达的口舌,那便是表征。过度的虚荣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万人礼堂庸僧谈禅,在电视上搔首弄姿,在人多的场合出尽风头,自己的心有多累,旁观者的心却生出鄙薄,真是得不偿失。

⑧安静地居于一隅,让疲惫的心得到休整,在安静中产生轻松,轻松中生出灵感,进而有所创造,亦不乏收获。安静地居于一隅,未必需要去偏远的地方,只需要在自己的心灵和外界的热闹之间,修筑一条隔离带。

⑨残障的霍金,坐在自家的阳台,观察到了“黑洞”,洞悉了宇宙的秘密。其实,安静地居于一隅,世界将更为辽阔。

小题1:文章开头从孙犁拒绝出国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2分)

小题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题型:填空题

结构承重架子的使用荷载为每平方米()公斤。

A、200

B、125

C、270

D、250

题型:填空题

《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题型:填空题
下列物质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是(  )

A.苏丹红

B.三聚氰胺

C.味精

D.瘦肉精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