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患儿,呕吐、腹泻3天入院,大便每日20次以上,水样便。查体:T37.9℃,P14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1岁患儿,呕吐、腹泻3天入院,大便每日20次以上,水样便。查体:T37.9℃,P140次/分,嗜睡,皮肤弹性极差,皮肤发花,四肢凉,目前恰当的诊断为

A.肠炎、中度脱水

B.肠炎、重度脱水、休克

C.中毒性脑病

D.化脓性脑膜炎

E.中毒性休克

考点: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二)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男性,55岁。咳嗽5年余,近来加重,咳少量脓痰,伴发热。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以右下肺为著。

治疗应首选()

A.止咳、化痰

B.解痉、止血

C.手术治疗

D.适当的抗菌药物

E.抗结核治疗

题型:单项选择题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储存的意义有()。

A.解毒

B.增毒

C.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

D.成为血液中游离型毒物的来源

E.没有任何意义

题型:单项选择题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 *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关于立克次体传播途径描述错误的是()

A.普氏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是体蚤

B.莫氏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

C.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D.贝纳柯克斯体以蜱为传播媒介

E.汉赛巴尔通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题型:单项选择题

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曾描述了白妞和黑妞在明湖居演出()的盛况。

A.山东评书

B.山东快书

C.山东大鼓

D.山东琴书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