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NA表示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水

题型:选择题

问题:

用NA表示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分子数是NA

B.28g氮气含有的原子数是2NA

C.1mol铁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失去的电子数3NA

D.常温常压下,11.2LCO2中含有的分子数是0.5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题型:选择题

在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必须落实企业( ),按企业内在的发展需要进行融资活动,并为投资者带来较高收益,否则企业就难以筹措到所需的发展资金。

A.法人代表

B.经营自主权

C.投资自主权

D.风险自主权

题型:选择题

请在“答题”菜单下选择“演示文稿”命令,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打开相应的命令,完成下面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注意:下面出现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演示文稿yswg.ppt,按照下列要求完成对此文稿的修饰并保存。


(1) 在第一张幻灯片前插入一张版式为“只有标题”的幻灯片,并输入“北京欢迎您”,字体为“黑体”, 55磅,加粗,红色(请用自定义标签的红色250、绿色0、蓝色0)。在第三张幻灯片中,标题的动画设置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飞入”、“自左侧”,图片的动画设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飞入”、“自右上部”,文本动画设为“进入效果_基本型_百叶窗”、“垂直”。动画出现顺序为先标题、后文本、最后图片。移动第二张幻灯片成为第三张幻灯片。
(2) 使用“Pixel”模板修饰全文,全部幻灯片切换效果为“盒状展开”。

题型:选择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曰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曰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曰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曰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曰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曰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曰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曰下午至二十二曰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把新闻的主体部分划分为三部分,并简要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写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时,作者是这样安排祥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单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文中找个例子,简要分析一下它们怎样体现了新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

写作题:根据所给材料撰写约稿信(出版社的具体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网址等一律用XXX代替)。(本题20分)2007年5月底江苏太湖发生了蓝藻污染事件,导致无锡市区出现150多万居民生活饮用水危机,引起党中央及各方面的高度关注。A出版社环境科学编辑室李军策划了一个关于我国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科普读物选题,拟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水资源专家姜博士撰写,并拟选用某报社张记者拍摄的有关水污染的12幅彩色照片作插页。这个选题获得批准后,被列入2008年出书计划。请你以李军的名义写一封致姜博士的约稿信。

题型:选择题

联肢剪力墙的计算方法是()。

A.材料力学法

B.连续化方法

C.协同工作计算方法

D.位移法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