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某些汉字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比如说“门”,本是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某些汉字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比如说“门”,本是指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但时兴的“艳照门”“日记门”“亲中国门”等中的“门”和本义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又如“雷”,本是指闪电时发出的响声,但新兴的“雷人消息”“表现雷人”等中的“雷”和本义相比已是新颜换旧貌;再如“晒”,本是指在太阳光下曝干东西或取暖,但时下有种全新的网民叫“晒客”,其中的“晒”和“阳光”已豪无关系。那么这里的“门”“雷”“晒”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请一 一解释。

答:(1)门:

(2)雷:

(3)晒:

考点:综合读写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蝗虫和螳螂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  )

A.完全变志

B.不完全变态

C.非变态发育

D.变态发育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根据下文。回答32—35题: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厌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

C.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采用钼兰法测定食物中的磷时,生成的亮兰色配合物——钼兰在多少nm处有最大吸收()。

A.550nm

B.660nm

C.410nm

D.450nm

E.620nm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男性,52岁,5小时前右上腹部挤压伤。查体:中上腹及背部压痛。尿检查正常。X线检查脊柱正常,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腹膜后有少量积气。可能的诊断为

A.胃挫伤

B.十二指肠穿孔

C.小肠损伤、穿孔

D.胆道损伤

E.横结肠损伤、穿孔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证件管理机关对申请事项审核合格后,在()个工作日内制作发放证件。

A.1

B.3

C.5

D.7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