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m,n是直线,α,β,γ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α⊥β,α∩β=m,

题型:选择题

问题:

已知m,n 是直线,α,β,γ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α⊥β,α∩β=m,m⊥n,则n⊥α或n⊥β

(2)若αβ,α∩γ=m,β∩γ=n,则mn

(3)若α∩β=m,nm,则nα且nβ

(4)若直线m不垂直于α,则m也可能垂直于α内的无数条直线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为(  )

A.(1)与(2)

B.(2)与(4)

C.(3)与(4)

D.(1)与(3)

考点:平面的基本性质
题型:选择题

为消除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可采用()

A.变化频率编码方向

B.变化相位编码方向

C.增大FOV

D.减小层厚

E.全矩阵采集

题型:选择题

2007年5月,南京某区法院受理了一老太高某的诉状,高某在诉状中称,高某在准备乘坐公交车时,被迎面而来的男子彭某撞倒,因此要求彭某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该法院开庭后,彭某辩称,自己并没有撞倒高某。实际情况是彭某在下公交车时,发现高某已经摔倒在地,因此他将高某搀扶起来并送到医院,且垫付了200元医药费。彭某并找到一位证人,该证人陈某证明,他确实看到彭某将摔倒在地的高某搀扶起来,陈某和彭某一起将高某送至医院。高某对此予以否认,并提交一份派出所的讯问笔录,由于该派出所装修,因此笔录的原件并没有找到,而是由高某的儿子李某某(系一名警察)用手机拍照了该笔录(该笔录并没有彭某的签字或指印),该手机拍照的笔录显示,在警察询问时,彭某承认是自己撞倒了高某。彭某对此予以否认,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向警察承认自己撞倒了高某。 法院最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事发地是人多的公交车站,视线较好,事发过程非常短暂,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脱。从常理分析,彭某是第一个下车,其与高老太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彭某是见义勇为,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抓住撞人者,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属到来后,彭某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的情形下,并让其家人送其去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其行为与常理相悖。因此认定彭某撞倒了高老太,判决彭某承担40%的赔偿责任。 假如你是本案的二审法官,你认为一审法院在证据证明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请论述之。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题型:选择题

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题型:选择题

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冷却剂是水和空气。

题型:选择题

厌氧消化三阶段理论包括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

A.水解阶段
B.发酵阶段
C.同型产乙酸阶段
D.产甲烷阶段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