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是()。 A.病变始发于面中部 B.鼻部病变处见肉芽及坏死组织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问题:

恶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是()。

A.病变始发于面中部

B.鼻部病变处见肉芽及坏死组织

C.有弛张型高热

D.常伴淋巴结肿大

E.有远处转移

考点:口腔五官科主治医师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2015年主治医师耳鼻咽喉科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三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 * * 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某墙下条形基础,宽度b=3m,基础剖面、埋深条件及土层分布如图2-14所示。试问,在荷载无偏心且地基变形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149
(B) 186
(C) 241
(D) 253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安全方针是坚持(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预防第一、可靠运行

C.质量第一、预防为主

D.安全第一、责任分明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男,11岁,右侧阴囊空虚,左侧睾丸可触及,右侧腹股沟区可探及低回声肿块,如图所示,考虑为()

A.隐睾

B.淋巴结

C.腹股沟疝

D.腹股沟肿瘤

E.以上都不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一个民族没有收到外来影响,自己产生的神话属于下列哪一类:()

A、原生态

B、次生态

C、再生态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