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3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3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作者把王若虚的改文与《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对举,通过比较分析,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什么道理?以下所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

B.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C.文字的细微差别,应该玩索一番。

D.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2.统观整个语段,作者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既是咬文嚼字,则必锱铢必较。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过简则必失原汁原味。

3.从上面语段中,我们获得哪些道理和启示?以下所说不符合原文旨趣的一项是(     )

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想情感表现的高下。

B.咬文嚼字的实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乱改别人的文章必将遭人讥讽,贻笑大方。

D.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才令人心悦诚服。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著名港口城市是[ ]

A.圣彼得堡

B.莫斯科

C.摩尔曼斯克

D.符拉迪沃斯托克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女性,48岁,5年前患右上肺结核,痰菌阳性,经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治疗6个月,痰菌转阴,病灶明显吸收,自行停药,未再随访。近1月来感乏力,2d前起咳嗽,痰中带血就诊。X线胸片示右上肺大片密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高密度病灶部分隐约见有钙化。侧位病变位于肺上叶尖后段,呈团块状,约4cm×4.5cm大小,边界毛糙。家庭中近期有人患肺结核。

如果该患者既往治疗极不规则,而肺结核复发,则复治方案必须做到()

A.全部应用未曾用过的新药

B.保留异烟肼,再联合至少两种预计敏感药物

C.原方案再加利福平或利福喷汀

D.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

E.原方案加利福平、环丙沙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患者,女性,65岁,因阵发性胸闷8年,持续胸痛8小时收入院。入院时血压为150/90mmHg,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住院第2日患者出现胸闷、大汗、面色苍白,体检心率126次/分,律齐,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压90/60mmHg,考虑合并心源性休克。此时不宜使用()

A.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B.静注速尿

C.静滴多巴胺

D.静滴多巴酚丁胺

E.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某种库存商品因自然损耗造成的短缺,经批准核销时,应借记( )账户。

A.管理费用

B.营业外支出

C.其他应收款

D.待处理财产损溢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性状可以遗传,但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二倍体黄瓜可获无子果实,这种性状不可遗传

C.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实质都是染色体上的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

D.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三对基因可自由组合),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n株幼苗,其中aabbCC的个体的比例为0

更多题库